后宫干政是大忌, 嫔妃们偶尔会聊起这些,但都只当篇,点到即止。宋才人说起此事时也不料有人会追根问底,一时虽觉再多说两句也无妨,但抬头见陶采女扑闪着羽睫一脸好奇,便不由担心此事聊起来就要没完,终会犯了忌讳。
宋才人于是低头专心捏起了手里的糯米团,故作平静地笑道:“你这么说倒也是,他们改换国君,与大偃没什么相干的。来或不来,与咱们也没相干。"
话题便这样翻了篇,卫湘却对此事上了几分心,因为她发现宋才人说最后那两句话时神情颇不自在。
待雅集散了,众人各自回宫,琼芳扶着卫湘,见她走得快,轻声道:“娘子不必急,适才御前着人来传话,说陛下今日不来用膳了。”
卫湘不由看她一眼,她垂眸解释:“敏宸妃的娘家佟家,入宫了。这次雪灾他们出力颇多,不仅四处筹粮,还在城外施粥、又给户部捐钱,陛下念着他们的好,早就说要赐宴,但佟家家主为着筹粮的事一直不在京中。如今他回来了,这宴席当然要
赐。
卫湘点点头,一声长叹:“雪灾之事竟如此棘手......这都开春了,我还道总会好些。”
琼芳苦笑摇头:“雪早便停了,只是大灾之后总有大疫。偏这疫病秋时才闹了一场,这会儿又闹,真真儿是雪上加霜。如此一难连着一难,不说别的,只瞧国库里的银子便难支应。可若没钱便不管,日后更有的是麻烦,无怪上上下下都焦头烂
额。
卫湘本就是吃过苦的人,虽宫中的苦与外头不尽相同,想着民生多艰也唏?不已。
她因而沉默了许久,回到瑶池苑便吩咐小厨房炖了一盏紫参野鸡汤,炖好后稍作打听,便知前头的宴席已然散了,就提着食盒往紫宸殿去。
楚元煜怜香惜玉,素来会念着她的喜好,更会哄她。这样的人,自也同样喜欢旁人关照自己,卫湘便常这样去给他送些汤羹点心,每每去时,总是相处得宜。
然这回她到了紫宸殿门口,外头的宦官虽如往常般进去传了话,片刻后却是张为礼亲自迎了出来,向她一揖,道:“陛下正发火,底下人连喘气都加着小心。娘子就莫要进去了,汤也拿回去吧,免得有哪一处不合陛下的意,平白挨些牵连。”
这话听得卫湘一愣。
因为楚元煜惯不是会乱发火的人。譬如这些时日,他虽因过年不必过分操劳朝政,但为着雪灾的事,想是没有一日真能安心的。但与她相处时,他仍是一贯的温柔,最多只是偶尔失神,并未对她显露任何不耐。
倘若不提近来的烦心事,他过往的名声还要更好,后宫总是不太平的,常有子虚乌有的传言,但他从不借着怒火轻易发怒,总要查个明白再说别的。
卫湘不由探问:“这是多大的火气?怎么了,莫不是佟家说错了话?”
“倒与佟家无关。”张为礼直摇头,“陛下自去秋时闹起疫病就一直操劳,如今又有雪灾与新的,本就焦头烂额了,偏有那不长眼的说这般灾祸不断,天子当下诏罪己!"
“啊?!”卫湘讶然。天子下诏罪己虽有例在先,但要么是心存自责,要么是已民怨四起,借此安抚民心。若是前者,多半是不必朝臣开口的;若是后者,那不过一道谋略,朝臣提起也无伤大雅。
可现下并未听说什么民怨四起的事,有朝臣提起这话,便只是指摘天子得行有亏才引得上苍震怒了。
………………若是这样,无怪他生气。卫湘都有点心疼他了,因为他对这些事实在是尽心尽力的,平素又不算奢靡,国库空虚便也赖不到他的头上,大是不该在劳心伤神之余还要被这样指责。
卫湘诧异道:“何人这么不明理的?”
张为礼苦叹:“张家的一位旁支公子,在酒楼里喝多了,与友人高谈阔论,说话便没个把门。这事本不至于传进宫来,孰料那宴席上很有好事者,将此事透了出去,就这么一环环地传了进来。陛下与佟家的宴席才散,就听说了。”
卫湘神色微凝:“张家?可是清妃娘娘的张家?”
张为礼打趣:“总不能是奴这个张家。”
卫扑哧笑了:“我有数了,多谢你告诉我。
张为礼说:“客气什么。’
卫湘回身拿过琼芳提在手里的食盒,仍交给张为礼:“这汤补身再好不过了,既不便奉与陛下,便请公公替我送去给掌印吧。”
张为礼笑着接过:“奴代师父多谢娘子。”
卫湘颔了颔首,便转身走了。
路上,她盘算着张为礼的话。
她自幼在宫中长大,明白宫里的生存之道,因而自也明白,宫里总有些事是“心照不宣”的。
方才张为礼若只想将她挡回去,在最初说一句“陛下今日心情不佳,娘子请回吧,莫触了霉头”即可,全然不必提什么“底下人连喘气都加着小心”,着意引她对个中缘故好奇探问。往后更可只说有不长眼说错了话,不必细讲经过、又点明张家。
既这样点出来,就是别有意图。最易想到的,无外乎让她将这事透给清妃。
这多半是容承渊授意的。
至于缘故,他们既没有主动说,她便也不必问。
……………诚然,她并不喜欢清妃,但琼芳最初叮嘱 -->>
44、张家